日本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国家逐渐走向强盛,工业化与军事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到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时,日本已达到了其实力的巅峰阶段。军国主义者们趁势膨胀起他们的野心,不再甘于局限于海岛小国,而是发起了针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他们甚至放言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这种狂妄的言论令人忍俊不禁。
作为新中国的一员,笔者怀揣着深重的国恨家仇,对日本始终难以产生好感。无论是日军在南京制造的惨案,还是在整个侵华战争期间所犯下的滔天血债,始终让人无法释怀,痛彻心扉。
但从客观角度来看,日军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凶狠的作战风格,展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他们往往对被打击的地区进行残酷的报复,令敌军胆寒。即使国民党军在兵力上有优势,面对装备精良且训练有素的日军时,多数正面战役难逃失利的结局。
尽管偶有台儿庄战役这样的亮眼胜利,但仍不足以扭转整体徐州会战的失败局面。蒋介石甚至不惜牺牲百万百姓的家园,打开黄河堤防企图阻敌,然而这一举措并未达到关羽水淹七军的壮观效果,最终仍只能边战边退,避免正面冲突的锋芒。
展开剩余80%值得庆幸的是,武汉会战中,国民党军终于奋起反击。以110万大军对抗日军35万兵力,付出了惨烈代价(40余万伤亡),但也击毙伤日军10万余人。这场战役虽用近三倍兵力换来一场艰难胜利,却成功遏制了日军的进一步侵略,稳住了战局。
随后,日军在中国战场进入了长期僵持阶段。到了1942年,面对太平洋战场的失利,日军已无法忍受进展缓慢。若不能在中国取得突破,整体局势将愈加不利。
侵华日军的高级将领冈村宁次等人制定了两大作战方案:一是发动“西安作战计划”,二是直指蒋介石的重庆。这两种策略都是大规模的跨越式进攻,一旦实现,便可打破中国战场的僵局,缓解日军的不利处境。
相比之下,进攻重庆更为直接。若能攻克重庆,极可能迫使蒋介石投降,极大改善日军的作战环境,补充资源,同时释放部分主力投入其他战场。
1943年春,日军正式向四川发起攻势,初期投入兵力达到11个师团。日军此次大举进攻四川,图谋雄心勃勃,企图一举攻破重庆,推翻国民政府,计划调动超过16个师团的地面部队和两个飞行师团,发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欲毕其功于一役。
在整个侵华期间,这样规模的兵力调动极为罕见,且这还非最终计划。若战事不利,日军还准备调集36万大军继续增援四川,目标只有一个:攻下重庆,全面占领中国。
从日军的决心可以看出,攻克重庆是其生死攸关的目标,也侧面反映出日军当时所处的危险境地。此次进攻颇有“狗急跳墙”之感,几乎抛弃了所有复杂策略,集中优势兵力追求碾压式胜利,急于获得突破。
集中优势兵力确实在战场上能产生奇效,但难点在于能否迅速集结足够的兵力。日军对此过于自信,甚至有些自负,然而因太平洋战场形势恶化及各地不愿调兵,日军这场蓄谋已久、气势汹汹的进攻最终以失败告终。
我们再来看解放军是如何攻下重庆的。
1949年,解放军势如破竹,解放全中国已成定局,国民党军退守大西南,企图顽抗到底。解放大西南的重任落在第二野战军肩上,当时该军兵力近50万,战力强劲,指挥由刘伯承、邓小平等名将领导。
经过中央军委深思熟虑,二野并未立即出兵,而是等待最佳时机,直到9月才发起进军大西南的行动。
此举主要基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尽管解放全中国已成必然,蒋介石仍抱有划江而治的幻想。考虑到美军可能突然干涉,中央军委故意推迟了进军时间,以避免提前暴露战略意图。
这也从侧面表明,中央军委并未将大西南战局视为难题,后续事实证明,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几乎是一场摧枯拉朽的胜利。
重庆的解放过程则远比日军攻打时轻松许多。尽管日军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且残忍,但仍未攻破重庆。而解放军攻打重庆时,甚至故意引诱敌军进入城区,却显得轻而易举。日军为何无法做到这点?
首先,日军进攻重庆时处于整体攻势的衰败阶段,急于一战定乾坤扭转局势;而解放军则是士气高昂、势如破竹的胜利之师,带着必胜的信念攻占重庆。
其次,日军后方补给困难,战线拉长,补给线压力巨大。虽然伪军辅助,但伪军身份微妙,难以真心相助,普通中国百姓更是积极抵抗和周旋。相比之下,解放军后勤无忧,深得民心。淮海战役中,百万解放军战士以手提肩扛方式节省粮食,全力支援前线,被誉为“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足见后方力量之强大。
最后,日军进攻重庆和解放军解放重庆在意义上截然不同。日军虽凶狠,却是侵略者,出师无名,是你死我亡的生死较量;而解放军代表民意,解放贫苦大众,推翻压迫政权。国民党军中许多有识之士选择起义归顺,使重庆顺利解放。
这些看似不寻常的历史结局,背后隐藏着深刻的道理:唯有真正顺应民心、以人民为重的力量,才能最终赢得胜利。
发布于:天津市黑马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