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一场突如其来的“违规通知”
2025年7月,一个普通工作日,商家收到淘宝平台的一则违规提示:其在售的UOOYAA乌丫品牌针织短袖因“商品信息、店铺信息、成交行为等表明,涉嫌发布假冒、盗版商品”,被系统判定为信息层面售假。商品链接被下架,店铺权重骤降,影响即将报名的大促活动。
商家一头雾水:全是正品,怎么就违规了?
商品全部来自正规渠道——某奥特莱斯门店,一手现货,品质毋庸置疑。然而问题在于,这批货品是通过柜台转账直接结算的,没有平台“标准格式”的小票、发票、付款截图或授权证明。平台的自动判定系统,只认资料,不看实际。
验真难度超乎想象
商家面临的困境远超预期。明明是真货,却因缺少“系统认可”的文件证明,被误判为售假。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商家东奔西走,试图从品牌门店或其他渠道补齐资料,几经周折才拼凑出平台勉强认可的说明文件。
等待,是最让人煎熬的过程
这一个月,商品下架、店铺流量大跌、活动错过,损失无法量化。商家无数次质问自己:是不是不该卖这类“难举证”的正品?可换个角度想,若不是坚定做真货,又怎会花如此代价去还原真相?
最终结果:链接恢复,处罚撤销
尽管艰难,但商家最终迎来好消息:违规撤销,商品链接恢复。只是那一个月的损耗和精力,已无法回本。这个过程,也暴露出平台在“信息层面售假排查”中,自动化逻辑与真实经营之间的落差。
黑马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