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在中国并不少见,尤其是城市里,雾霾、吸烟、工作压力大,再加上人们对体检的忽视,很多人等到确诊时,病情已经悄然“升级”。
今天要讲的,是我在门诊遇到的一位患者——一位来自上海的中年女性,初诊时已是肺癌晚期,并出现了骨转移。
听起来是不是像电视剧的桥段?但她的故事没有落入“悲情”套路,而是走出了一条让人振奋的路。两年后,癌灶竟然“神奇地”消失了——这背后并不是奇迹,而是一系列科学、理性的选择和坚持。
作为她多次复诊时的主诊医生,我有幸陪她走过这段旅程。今天,就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聊聊她做对的那五件事,以及我们如何理解肺癌、骨转移,还有那种被许多人低估的药——唑来膦酸。
肺癌骨转移,不等于“末日宣判”很多人一听“癌症骨转移”,心就凉了一半。尤其是肺癌,骨转移发生率不低,特别是在腺癌类型中,约有30%-40%的患者会出现这一并发症。转移多见于脊柱、肋骨、骨盆,有时候病人一开始的症状不是咳嗽,而是腰痛、骨痛。
这位上海的女士,小赵,最初就是因为持续腰痛来就诊,做了影像后,才发现肺部有一枚不小的肿瘤,骨扫描提示已经转移到了腰椎和髋骨。当时,她眼神里的惶恐我现在还记得,但她很快冷静下来,问了我一句:“医生,我现在要怎么做?”
这个“怎么做”的态度,是她逆风翻盘的第一步。
唑来膦酸:不是“止痛药”,是抗癌“利器”小赵在确诊后,我们很快为她启动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除了常规的靶向治疗外,我建议她同步使用一种药物——唑来膦酸(ZoledronicAcid)。很多患者对这个药有误解,认为它只是“护骨”的,或者说“止痛”的。
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唑来膦酸属于双膦酸盐类药物,它能精准地“潜伏”在骨组织中,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间接遏制癌细胞在骨头里扩张的空间。更关键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它还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能延缓疾病进展时间,甚至影响生存期。
当我跟小赵解释这点时,她很认真地记下了每一个字。她没有因为药物的“冷门”而轻视它,而是准时服用,定期复查肾功能、电解质,配合做得非常到位。
两年后,她的骨转移灶在影像学上几乎完全消退,这不是巧合,而是药物和人的双向奔赴。
她做对的第一件事:不恐慌,迅速接受现实很多病人听到“癌症”两个字后,第一反应是逃避。有的人连治疗都不愿意面对,觉得“反正晚了”。但癌症并不等于绝症,尤其现在靶向药、免疫疗法、骨转移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只要不放弃,故事真的可能被改写。
小赵在确诊后三天内就完成了全套分期检查,第五天就开始靶向治疗,第十天开始唑来膦酸。这种迅速而坚定的配合,是她能控制病情的基础。
第二件事:科学用药,绝不乱投医你可能听说过“抗癌偏方”、“神奇中药”,甚至有人推荐喝碱水“饿死癌细胞”。这些伪科学的信息太多了。小赵也不是没接触过,但她做了一个很多人做不到的选择——信任医生,信赖循证医学。
她会带着药物说明书来问我,“这个药的代谢路径是什么?”、“副作用影响多大?”她的态度让我印象深刻——她不盲从,但也不自行其是。她了解自己的病,理解药的逻辑,然后坚持服用。
唑来膦酸每4周一次,每次输液前她都主动复查肾功能和血钙,这是一个临床医生都挑不出错的患者。
第三件事:生活方式“微整形”,但不极端癌症治疗不是“上战场”,更像是一场马拉松。你不能燃尽自己,也不能躺平不动。小赵在治疗期间没有完全离开工作,而是选择了远程办公,保持了一定的社交和思维活跃度。
她开始规律作息,不再熬夜,饮食上“八分饱”,但没走极端——她说:“医生,我还想吃点螃蟹,行不行?”我说,只要你血象允许,吃吧,别因为癌症把生活过成苦修。
她每天坚持30分钟的快走,哪怕是在化疗后状态不佳,也会在家里客厅走上几圈。适度运动可以降低炎症因子,还能改善骨转移带来的疼痛,这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
第四件事:心理状态,是“隐形药方”癌症是一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战斗。很多患者的免疫系统崩溃,其实是心理先崩了。小赵在确诊初期有焦虑症倾向,晚上睡不好,心跳加快。我们为她推荐了心理咨询,并且使用了低剂量的抗焦虑药物。
她后来说:“医生,我以前以为'挺一挺’就能过去,现在才知道,心理问题也要像癌症一样对待,不能拖。”
她的情绪逐渐平稳,睡眠改善,体能也随之提升。有研究显示,良好的心理状态能激活T细胞活性,对免疫治疗甚至有加分作用。她的故事,是这一点的真实写照。
第五件事:与医生建立“合伙人”关系最后一点,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许多患者把医生当成“交作业”的老师,自己是被动的接收者。但小赵不一样,她把我们当成“合伙人”,共同面对病情。
她会定期总结自己的体感变化,记录药物副作用,每次复诊都带着问题来。我记得她在一次复查时告诉我,“我最近走路有点酸,可能是骨钙流失的问题吧?我们要不要查一下?”结果还真是钙偏低,我们及时补充,避免了后续骨折的风险。
这种主动性,不是“麻烦医生”,而是参与自己的治疗过程。医疗不是单方面的施加,而是双向互动,患者越主动,效果往往越好。
结语:转移不是终点,科学才是方向如今,小赵已经从“骨转移患者”变成“肿瘤稳定观察者”,她的生活质量几乎恢复如初。她告诉我,“癌症让我学会了生活,也让我看清了什么是重要的。”
她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越来越多患者在现代医学加持下的真实写照。唑来膦酸不是神药,但在合适的人身上,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而她的五个选择,也是值得每一位癌症患者借鉴的“抗癌五诀”。
希望大家明白一点:每一次治疗的成功,背后都有科学的支撑和患者的努力。别放弃,也别盲从。只要你愿意,癌症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敌人,而是可以管理、可以共处,甚至可以退场的“过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黑马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