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成功选举产生了44名中央委员以及33名候补中央委员。
薄一波是中央44名委员中的一员,当时年仅37岁,为这批委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第七届中央委员会成员在党的历史上被视为极具分量的一届,薄一波之所以能在年轻时就成为这一届的重要成员,主要得益于毛泽东同志的认可。
毛泽东主席指出,尽管薄一波年纪尚轻,但他所积累的经验与才能,足以使他能够担当起中央委员的职责。
薄一波的人生历程颇为曲折多变,他与阎锡山的智慧较量,堪称其生平中的一大亮点。薄一波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经历了诸多挑战与考验。其中,与阎锡山之间的斗智斗勇,尤为引人注目。这场智慧的比拼,不仅展现了薄一波的机智与胆略,也成为了他人生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与阎锡山的交锋中,薄一波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应对了各种复杂局面。这场较量不仅考验了他的智慧,也锤炼了他的意志和品格。可以说,与阎锡山的智斗,是薄一波一生中最为精彩的一段经历。
阎锡山在晚年回顾时提及:“我这一生,大多数事务都能依循个人意愿推进,且多数得以顺利实施。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在组建新军的这一举措上,我最终未能如愿,反而是被一群年轻人超越了。”
他提及的年轻人特指薄一波。
薄一波究竟凭借何种能力战胜了阎锡山,并赢得毛主席的高度认可?
【毛主席:薄一波为什么不能当中央委员?】
薄一波籍贯山西,出身贫寒,后来投身革命事业。
1925年,该同志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随后,薄一波长期在白区执行任务,与此同时,毛主席等人则在苏区持续开展工作。因此,直至抗战即将胜利的时期,薄一波才得以有机会与毛主席本人会面。
这次会面让他终生对毛主席抱有崇敬之情。
1943年间,薄一波因职务需求,从太岳根据地紧急前往延安。抵达次日,毛泽东主席随即指令人员安排与其会面交谈。
薄一波心怀激动之情,因为这是他与毛主席的初次会面。
尽管两人未曾谋面,但他们之间已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互认知。尤其是毛主席,尽管未曾亲见薄一波,却已对他抱有赏识之意。在刘少奇与彭真多次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薄一波的名字常被提及,这让毛主席了解到,薄一波是一位极具才能的青年。
初次相见,毛泽东主席即刻紧紧握住对方的手,直接询问:“您是薄一波同志吗?”
薄一波肯定地回应:“没错。”
“请问你的籍贯是哪里?”
回复主席,我籍贯为山西定襄县。
主席随即说道:“不错,此地颇有历史韵味,汉文帝的母亲与你同姓,其弟名为薄昭。汉文帝在担任代王期间,曾将都城设立在山西中部一带。”
薄一波未曾料到主席对山西的文化历史竟如此熟知。赴见之前,他已耳闻主席学识广泛,记忆力超群。此刻亲身交流,让他深感敬佩。
交谈时,薄一波向主席详述了自己在北平草岚子监狱的体验。
谈及狱中经历,薄一波堪称一位不凡人物。他历经四次捉拿,两度身陷囹圄。在监狱环境下,他不仅擅长与对手周旋,还善于动员狱友开展抗争,并秘密发展党员队伍。
谈及他在草岚子监狱的一段往事,他在监禁期间持续抗争,向狱友传授革命理念,最终成功组建了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并亲自担任支部负责人。
在狱中,他的话比监狱长还有分量,称他在那里能号召众人毫不为过,此人着实非凡。
毛泽东听后深感振奋,对薄一波大加赞赏道:“你把监狱转变为学习之地,在与敌人周旋的同时,还能向狱友传授革命思想,培养了一批革命战士,这便是成功。”
此次交谈历时八小时之久,尽管是薄一波首次觐见毛主席,但在他心中,主席早已成为他誓要终身追随的领袖人物。
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行了中央委员及中央候补委员的选举工作。
薄一波原本被考虑作为候补委员的人选,然而,鉴于他独特的经历,特别是他曾屡次身陷囹圄的背景,即便是在候补委员的提名上,也遭遇了不少人的质疑与反对。
例如,建国初期的杰出将领陈赓持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薄一波曾历经多次囚禁,其中时间最长的一次发生在1931年,彼时他被国民党捕获,直至1936年才重获自由。而关于其出狱的过程,尚存在一些争议。基于此,陈赓觉得,薄一波若作为党员并无不妥,但若考虑其成为候补中央委员,则似乎不太恰当。
陈赓向周恩来和刘少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随后刘少奇表示愿意陪同陈赓去向毛主席汇报相关情况。
然而,陈赓委托刘少奇同志代为传达他的看法。
毛主席在听取汇报后,给出了他的看法:“薄一波同志作为候补中央委员的提名并不恰当,我认为,基于他的经验和能力,直接成为正式的中央委员也是可以考虑的。”
毛泽东的指示迅速传递给了各个代表团,随后,薄一波被推选为中央委员。那一年,年仅37岁的他,成为了中央委员中最年轻的一员。
薄一波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众人皆知,在共产党的军队里,当时存在着多个派系,例如,毛主席便被视作井冈山派系的代表。而薄一波与众不同,他是唯一一个独立建立起自己军队派系的关键人物,这一成就极为显著。
【智斗阎锡山】
【——用阎锡山的面袋装我们的面】
1936年,组织安排薄一波前往山西执行任务。鉴于他出身于山西,且在当地拥有众多同窗旧友,这一安排显得尤为合理。
这一年,薄一波结束了在国民党监狱长达五年的羁押期。11月3日,重获自由的他与另外四人一同抵达了山西的省会太原。
次日,他与山西的领导者阎锡山会面,商讨携手合作的相关事宜。
阎锡山在军事方面表现平平,但在治理政务上却颇有手段。他有着清晰的认知,特别是在华北事变之后,他深知山西将首先面临日本侵略者的直接挑战。
他考虑过向日军投降或迎接蒋介石,但这些都可能削弱他自身的势力。反之,如果他决定抗日并拒绝蒋介石,他又缺乏相应的实力。因此,他不得不寻求一个合作伙伴,而他最终选择的盟友是共产党。
阎锡山心中自有盘算,他言道:“我意图借鉴共产党的策略,以此来削弱共产党的力量。”
他计划起用一些具有声望和地位的共产党员,利用他们的政治力量,以山西的名义,开展一些有益于自身的活动,以此来加强他对山西地区的控制。
不得不承认,那个想法确实挺吸引人。
薄一波告知阎锡山:“阎长官,此番归来能在您的指导下参与工作,我深感荣幸。不过,目前山西方面对我发出了两项追捕令。”
梁化之(属于阎锡山阵营)表示:“目前已不再追捕你,这不,已经请你到这里来了。”
谈判结束后,阎锡山与薄一波达成一致意见。薄一波同意不在山西省政府和军队内部发展党员,而是围绕抗日这一共同目标,以中国共产党的名义,在山西与阎锡山进行了一种特殊的高层统一战线合作。
阎锡山意图借助共产党的力量来增强自己的实力,而薄一波机智地实现了利用阎锡山的资源来发展共产党的目标。阎锡山心中盘算着,若能与共产党携手,定能为自己实力的壮大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薄一波却有着更为精妙的打算。他巧妙地利用了阎锡山所提供的条件与资源,就像是在阎锡山准备好的面袋里,悄悄地装进了共产党的“面”。在这个过程中,薄一波展现出了高超的策略与智慧,他没有直接与阎锡山产生冲突,而是以一种温和而有效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而阎锡山虽然初衷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但最终却在不自觉中成为了共产党壮大的助力。这样的结果,既体现了薄一波的机智与远见,也揭示了政治斗争中复杂多变的局面。在各种力量的交织与博弈中,如何巧妙地利用资源、实现自己的目标,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组建新军,建立敌后根据地】
开始工作后,薄一波的首要任务是接管牺盟会,并着手对其进行重组与扩展,此举显著增强了共产党的力量。
山西救国同盟会员,其组织正式名称为山西抗日救国同盟会,该名称系由阎锡山特别拟定,旨在与其他诸如“抗日救国会”等团体名称相区分。
他担忧使用“抗日救国”这一名称会激怒日本方面及国民党政府,加之他个人曾赴日留学并有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经历,更倾向于采用更具决心的名称。于是,他决定将其更名为牺牲救国同盟会。随后,当薄一波计划组建新军时,他坚决主张将这支新军命名为决死队。
然而,在初创之际,这个充满力量的名称招致了直接的反对声音。
1936年,正值九一八事变五周年纪念之时,山西省官方宣告牺盟会正式成立。
然而,自其创立之初,便遭到了日本及国民党政府的强烈反对。同时,盘踞在山西周边的保守力量也借此机会向阎锡山发难。面对质疑,阎锡山迅速回应,声称牺盟会的纲领与宣言仅为两位发起人的初步构想,尚未获得正式批准。
所以,牺盟会在成立之初便遭遇了夭折的命运。薄一波接手该组织后,随即着手对其进行了重组。
经过薄一波的调整后,牺盟会的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不论是常务委员会成员,还是执行委员会成员,乃至普通会员,其中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的比例均超过了80%。
在后期阶段,牺盟会实质上转变为共产党的抗日力量,薄一波成功实施了利用阎锡山名义发展共产党组织的策略。
牺盟会在不断壮大过程中,激发了山西地区的抗日救国热情。该组织派遣了多名代表前往山西各县城,推动抗日救亡活动。据统计,在山西全省的105个县里,有70个县的县长由牺盟会代表出任,其中大部分是共产党员。
牺盟会在山西当时拥有显著的影响力。据杨尚昆回忆,他在山西执行秘密任务期间,特意从薄一波那里获取了一块牺盟会的标识用以展示。有了这个身份象征,即便是警察也不敢轻易打扰他们。
随后,抗日战争全面打响,阎锡山依靠原有的武装力量,难以抵御日军的凌厉攻势。鉴于此,他萌生了组建一支新军的念头,并因此联络了薄一波。
阎锡山计划首先组建一支青年抗日敢死队,并将这一职责委托给了薄一波。
采纳了刘少奇的建议后,薄一波将牺盟会的职责转交给了其他负责人,转而全心全意地着手新军的组建工作。
1937年8月,薄一波创立了山西首支青年抗日决死队,并亲自担任政治委员。这支队伍成为了山西新军的第一支部队,实质上是由中国共产党指挥的抗日军队。
薄一波在组建军队并集结力量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1939年时,短短两年内,新军的主力规模已迅速扩充至5万人,若算上地方武装力量,总人数更是达到了10万之多。
理解到拥有十万士兵的军队具备极其强大的实力。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对比同一时期的其他军队规模:新四军的人数仅有一万多,而八路军129师的总人数是五万多人,其中核心战斗力量大约三万。
因此,可以预见薄一波组建的这支山西新队伍,在党的指引下,未来将发挥极其重要的功能。
杨尚昆提及,薄一波组建了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自其成立至最终成果,这一历程在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历程中堪称独一无二,是一项杰出的成就。
进入抗日战争尾声阶段,国内政治形势变得错综复杂,反对共产党的倾向显著增强,此时,阎锡山亦在山西萌生了反共的念头。
在近数年间,薄一波所代表的共产党在山西的影响力急剧增强,牺盟会与新军实质上已转变为共产党主导下的团体。这一情况对阎锡山而言,无异于为他人作铺垫,他自然心生不满。
阎锡山提出,若天空预示降雨,应及时备好雨具。薄一波注意到了这一动向,他告知其他领导成员,我们同样需着手准备雨伞。
1939年,阎锡山主持召开了一次高层管理人员会议,即广为人知的秋林集会。
在会议上,阎锡山借由描述自己的一个梦境,间接传达了他的观点。
他叙述道:“前晚,我在梦中遇见一人,那人告诫我,不应轻视以往驾驶的那辆旧车。旧车虽破旧,却能稳妥地将我带至终点,尽管行程较慢。相反,对于目前使用的新车,他不建议我完全信赖。新车速度虽快,却也有可能让我遭遇翻车之险。”
阎锡山以此言透露了他打算抛弃新军,转而依赖旧军的决定。
1939年末,阎锡山策划了一起旨在铲除新军的晋西事件。面对此局面,薄一波因事先已有部署,遂带领新军展开自卫行动,并因此彻底与阎锡山分道扬镳。
阎锡山在晚年时期,不禁感叹自己这一次竟未能胜过几位年轻人。
建国初期,陈云与薄一波分别被任命为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与副主任。此外,薄一波还担当起新中国首任财政部部长的职责,自此致力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工作,尽心竭力。
薄一波在晚年时期,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等职务,且长期参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会议,拥有极高的地位,人们常尊称他为薄老。
2007年,薄一波去世,他是中共七大中央委员中最后一位离世的成员。
薄一波晚年常对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说:“目标是成就伟业,而非追求高官。”这句话源自孙中山先生,它不仅是薄一波一生的信念,也准确反映了他为中国革命与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他勤勉尽责,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的事业中,这是其人生的真实体现。
黑马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