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猛烈的炮火中,天空被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呼啸的炮弹划破,敌人的猛烈进攻如潮水般一波接一波地冲向这个关键的地区,试图突破大韩民国的防线。在这股强大的攻势下,前方的一个又一个哨所几乎在瞬间被摧毁。这一切被美国战史定格为金城战役的开场。
金城战役,发生在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夏季反击战的第三阶段,也被视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后一场决战。可以说,这是志愿军最为激烈且充满自信的一场战斗。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战前,志愿军特别对20兵团增派了火箭炮兵和高射炮兵各一个团,这一策略充分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实力与决心。
1953年7月13日的深夜,志愿军调集了超过千门火炮,瞄准敌军阵地。在一声令下之后,炮火如暴雨般倾泻而下,成千上万的炮弹穿越夜空,目标直指敌方阵地。不到30分钟,敌军阵地被1900吨炮弹炸得四分五裂,几乎没有任何还击之力。
展开剩余86%事实上,金城战役本来是“根本不该发生”的战斗。如果不是李承晚集团的一再挑衅,朝鲜战争本应早早画上句号。那么,这场战役为何会爆发?其背后的缘由与最终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回溯至1951年6月,在经过五次重大战役后,朝鲜战场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志愿军成功扭转了战局。双方在“三八线”附近形成了对峙状态。此时,美国面对的局势陷入了两难:虽然在战场上未能获得明显优势,但又因不愿低头与我方谈判而迟迟未做出决断。不过,由于国内日益增长的反战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压力,美国最终还是不得不放下脸面,与中国和朝鲜代表进行了停战谈判。
第一次谈判在开城举行,但几轮往返的谈判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原因就在于美方并未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在一次谈判中,美方代表甚至宣称:“让大炮、炸弹和机关枪来进行辩论吧!”随即,美军转而加强了战场上的攻势,发动了所谓的“夏季攻势”和“金化攻势”等一系列军事行动。志愿军则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坚决回击。
从1951年6月到1953年7月停战前的两年多里,战场与谈判桌几乎是交替进行的。直到1953年5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合展开了“夏季反击攻势”。经过一系列战斗后以及在谈判上的努力,美方终于同意了“遣返战俘”的方案。这一协议的达成,是双方紧张博弈的一次重要突破。
但就在此时,李承晚集团的行为却成了停战谈判的最大障碍。1953年5月25日,停战谈判正式开始前一小时,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将美方接受中朝提议的决定告知了李承晚。李承晚得知消息后,愤怒不已,他不仅感到突然,而且他从心底里不愿看到停战的到来。于是,南朝鲜代表团退出了谈判会议,直到之后再也没有重新出现在谈判桌上。
李承晚的举动显然是为了保持对朝鲜半岛统一的梦想,而为了让他清醒,唯一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军事行动让他感到“痛苦”。于是,志愿军决定改变策略,将目标转向南朝鲜军队,从5月27日到6月15日,志愿军集结了大量兵力,发动了一场针对南朝鲜阵地的猛烈反击。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58平方公里的南朝鲜阵地被一举攻破,李承晚集团遭受了沉重打击。
然而,这一行动并未让李承晚放弃抗争,反而激起了他更加顽固的抵抗心理。与此相对,美国因国内外压力,急于达成停战协议,期望能早日结束战争。6月8日,在反击战进行时,双方终于就战俘遣返问题达成了协议,并准备好签署停战协议。然而,就在关键时刻,李承晚再次出手干扰。6月17日,他以“就地释放”为名威胁将2.7万名北朝鲜人民军战俘从战俘营中释放,并将他们强行送至南朝鲜军队的训练中心,企图将这些战俘转变为“战争工具”。
李承晚的这一行径引起了世界范围的谴责。一名美国记者表示:“李承晚的声望在全世界范围内急剧下降,成为了被唾弃的人。”不仅如此,西方国家的“联合国军”也对李承晚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此时,美国的立场发生了微妙变化,开始急于摆脱李承晚,表示其行为与美国无关。
面对此情此景,毛泽东主席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应对。毛主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采取强硬行动,给敌方施加足够的压力,让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此时,战场形势明显对我方有利,若能再打一场大规模战役,我方必将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于是,彭德怀将军立即启程赶赴朝鲜,并于6月20日抵达平壤,随后向毛主席报告了当前形势。
彭德怀提出,为了加深敌人内部矛盾,必须在战役中继续对李承晚集团实施打击。毛主席与彭德怀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金城战役正式拉开了帷幕。
1953年6月21日,志愿军以压倒性的优势兵力,集中在金城正面,投入了包括1094门火炮和20辆坦克的强大火力,准备发动总攻。经过长时间的猛烈炮击后,南朝鲜军的阵地几乎瞬间被摧毁,随即志愿军发起了冲锋,仅用一个小时便彻底突破了敌军的防线,占据了战场的主导地位。
虽然李承晚集团的顽固抵抗给了美军一定的压力,但美军无法坐视南朝鲜军队的失败,随即调集了8个师与飞机、坦克一起进行反击。志愿军遂从进攻转入防守,成功应对了敌军的反扑。到7月27日,金城战役结束,志愿军歼敌5.3万余人,收复了160多平方公里的阵地。
金城战役不仅“打痛”了李承晚,还挫败了“联合国军”的气焰,为后续的停战谈判提供了有力支持。最终,李承晚意识到他所依赖的“大哥”并不可靠,停战协议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局。美方也在巨大压力下回到了谈判桌上,签订了朝鲜停战协议,朝鲜战争正式结束。
战后,曾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成为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国陆军司令官。”彭德怀得知此后笑言:“先例既开,来日方长。”
编辑:凡友
发布于:天津市黑马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