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地球上最辽阔的平原之一,土地平整得像刚熨烫过的白床单。谁能想到,这么一片“农田福地”,总人口却刚到东亚的一半?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加起来近16亿。而整个欧洲,只有7.4亿人。这么说吧,东亚每多活一个人,欧洲差不多得再多出两块地才能追上。全世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大逆转”?到底是老天爷更眷顾东亚,还是欧洲人自己玩砸了?问题抛出来,答案要慢慢揭开。
表面上看,欧洲的土地像块大蛋糕,平的地方多、好耕种。对比东亚,中国那大片广袤山地和高原,日本、朝鲜半岛连平地都得挂牌保护,蒙古风大得能把人吹飞。照理说,欧洲理应人满为患,东亚应该显得人迹罕至。可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有人说是气候,有人认为是历史,有人觉得这里面水深得很。为啥地广人稀和地少人密偏偏倒过来了?里面的真实原因,远比想象的复杂。
一层一层扒下来,咱们先从地形说起。欧洲总面积超过千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比例达到三分之一还多,全球罕见。但山多水少的东亚,平原则只有百分之十二。耕地对比更夸张:欧洲45亿亩,我们中国只有19亿多,用巴掌大的地,养活14亿人。日本、韩国、小小朝鲜、蒙古的耕地更是说出来让人落泪。普通中国人说,现在随便一块自留地都要精耕细作,别说过去,寸土寸金。
但说到气候,欧洲瞬间就虚了。整体纬度高,有的国家居然离北极圈都不远。中国河南纬度等于欧洲最南头国家,比如西班牙。农作物最怕冷,越热越喜,高温区一年多熟,热带的芒果树能结得树枝都快断,北方冬天插下去一粒米,第二年等着发芽都难。实际种田的都懂,土地再多,年产量没有南方的一半,那可是活生生摆在那的“家底子”问题。
欧洲历史上,等真正种起地来,已经比东亚晚了几千年。中国一万年前就玩农耕,几千年前水稻技术都娴熟得像传家宝。反观欧洲,中世纪的时候大部分还在啃鱼、打猎。森林漫山遍野,要披荆斩棘开荒,汗水还不如东亚灌溉排水技术流得多。农耕起步晚,人口基础肯定差一大截。
事情看起来好像结束了。既然土地气候不行,历史积累又晚,欧洲人口比不赢东亚这是必然。农业发展受限,只能搞点畜牧业,牛羊多,人就少。欧洲的牛奶和肉,一直让全世界羡慕。但光吃肉,撑不起人口红利。历史学家说过,欧洲如果没有工业革命,恐怕今日人口还得减半。工业革命让生产效率突飞猛进,农业增产,可气候积温还是拦路虎,科技再发达,海南的香蕉搬去北极圈也结不出果。
而且,别小看东亚的老祖宗。中国、朝鲜、日本这些地方,早两千年前就被农耕文化“洗脑”。家家户户认田,祖祖辈辈钻研种地,“民以食为天”不光一句口号。谁家多种点粮食,谁家人丁就兴旺。农业生产能力一强,管你山多地少,人口一样可以顶天。
但有声音不服。欧洲专家会跳出来说,欧洲不是人口不爱生,是故意避开人海战术。人要质量不要数量。再加上,历史上那几场恶战——拿破仑战争、世界大战、动不动就把大半个欧洲卷进火坑。人死伤无数,人口断崖式往下掉。欧洲的大批人,后来都跑美洲、澳洲当“拓荒牛”去了,他们自己不想人挤人,故意“留白”。于是,人口本来就长不起来。
但再深点说,这个“留白论”也有问题。欧洲近现代那波快速工业化让生育率急转直下。工业城市生活压力大,孩子多了负担重,房子小还贵。法国、德国、意大利,年轻人结婚生娃随缘。反观咱们,虽然如今也在“生育焦虑”,但一来前期积累大,二来人口基数硬,想顶住欧洲不是难题。
正当所有人都觉得“天时地利人和”解释得差不多时,一个被忽略的秘密浮出了水面——美洲新大陆的发现改变了历史进程!16世纪后,红薯、玉米、土豆漂洋过海来到旧世界。欧洲土地虽然冷,但土豆撑了场面。大量土豆進入饭碗,普通人告别了饥荒恐慌。但是,土豆只能救急,养肥牛羊容易,顶多让人口保住线,不会大爆发。
而东亚就牛了。红薯、玉米、土豆通通“不挑地”,只要不是石缝里都能活。尤其是红薯在中国“落地生根”,直接撑起了18、19世纪的人口跃迁。从一个县几十万人暴涨到百万不是神话,是历史现实。你能想象,如果没这些外来的“救命粮”,中国人口可能根本上不去。欧洲人还得眼红一回。
但是,欧洲人并没有等同的好运。纵然引进了新作物,气候还是评级太低。再说,19世纪以来战争连连,生不如死。两次世界大战直接让欧洲青壮年锐减,重建都来不及。战事过后,工业带来了更多“独生子女”、“计划家庭”。人口自然上不去。于是,历史大棋盘上一不小心下错子,棋子再多,位置差了一步就是翻不了盘。
表面平静,好像东亚稳赢了,但危机又在暗流涌动。现实是,东亚这块,同样村村都是“老龄化村”。中国刚刚熬出头,生育意愿不仅没上来,还在下滑。和咱们小时候家里四五个兄弟姐妹比,哪家年轻人还敢生?大城市买房、养娃、教育压力翻倍。再看日本,已成“银发社会”代表,韩国的出生率更是追不上GDP。蒙古、朝鲜,算是小池塘,波澜不惊,却架不住地广人稀。
反观欧洲,也不再是战火纷飞的模样。大量移民涌入,拉平了“不生不长”的尴尬局面。法国、德国悄然“换血”,戴着面具的多元化社会让人口总数貌似稳定。可是,文化认同、社会冲突、就业分配,各种新老麻烦也随之爆发。老欧洲人知道,守得住家底但守不住人口。东亚这边又怕“养不起”,哪边更稳,哪边更悬,谁也不敢说死。
更让人头疼的是,全球气候变化。欧洲的积温可能略微上升,但随之而来的极端天气让农业如履薄冰。中国农村地区,也面临城市化、土地流失、劳动力短缺。东亚承载了全球最多的人口压力,但同样也临着最严厉的生育与养老挑战。人口多了不是菜篮越摘越满,反倒成了社会治理和经济升级的“甜蜜负担”。
说来说去,表面上看东亚一直占上风,实际压力山大。有人说,欧洲人就是会玩,宁愿房子大点,人少点,过得舒服点。你看人家,地多人少,种什么都不急,打完仗还能种地旅游。哪里像我们,还得天天算着粮食账,生怕一代不如一代。反过来说,真按欧洲那套,早没人上夜班,也没人守地铁。那些羡慕欧洲的,觉得人少好管理,舒服得冒泡,真到了那一步,也许又感慨“人多才热闹”。表面省心,暗里可能早就后悔了。
人口多,不是永远的包袱,也不是随时的优势。欧洲慢慢躺平,东亚咬牙赶路。等你回头,发现两头的烦恼,一点都不比对方少。结局还真没谁能说了算。
既然欧洲有的是肥沃平原和耕地,过得悠然自得,那我们费劲省吃俭用追赶人口红利,又是为谁拼呢?难道地多人少真的更幸福,还是人多热闹才是正道?看完这些,到底是该羡慕欧洲的“少而精”,还是坚守东亚的“多而稳”?你觉得哪种社会状态更让人心安?来,评论区说说谁家是真赢家!
黑马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