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智汇蓉城。7月28日,院系转型(区域国别学)调研座谈会暨“2025年暑期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系列研修班·特别活动”在成都圆满落幕。本次座谈会由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简称“高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和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外研在线”)联合主办,全国来自百余所高校的外语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区域国别学视域下的外语学科新发展”主题,深入探讨了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机遇、新路径与新方法。
一、把脉大势,迈向新阶段
外研社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副总编辑常小玲发表致辞,她用“三个之需”阐明了举办此次活动的初衷。第一,立足国家之需,她强调,区域国别研究于提升国家全球和区域治理能力、深化对外工作实效、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价值。顺应新时代要求,人才培养将由单一外语专才向“通国别、懂区域、精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转型升级,而区域国别学在此过程中具有关键战略作用;第二,聚焦学科之需,她指出,区域国别学作为极具战略性与实践性的交叉学科,既为外语学科转型开辟了新机遇,也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平衡规范化发展与差异化特色学科建设,已成为各院校亟需探讨的重要命题;第三,响应创新之需,她介绍,近年来在教育部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大背景下,外研社、外研在线持续深耕数字教育领域,已形成覆盖教学创新、学术研究、教师发展、国际交流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她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广聚智慧,与各院校合力拓展区域国别学数字化创新的新可能。
展开剩余73%二、领航定向,擘画新蓝图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高盟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罗林以《以区域国别学学科建构,引领外语学科转型与发展》为题在云端发表主旨演讲。他立足国家战略与学科前沿,从新时代外语学科转型的必要性、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路径、推动外语学科发展内在需求三个关键维度,强调了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性。罗教授介绍,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已正式将区域国别学列入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经过快速发展,区域国别学已形成自主知识体系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成就,具备引领外语学科转型的可行性。当前,区域国别研究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他期待各高校积极寻求错位领先机遇,实施从语言教学走向人文学科的学科工程,实施从自由探索走向有组织科研的智库工程,实施以文化交流为基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工程,共同努力持续提升服务国际、国家的传播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外语力量。
三、智慧赋能,打造新范式
外研在线高等教育事业部市场高级总监韦亚菲以《从“语言”到“区域”,外语学科的创新转型之路》为题,系统阐释了区域国别方向人才培养综合方案。她介绍,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冲击、外语学科自身发展需求及国家战略要求三重驱动,外研社、外研在线在高盟指导下,创新构建了本体研究提效、教学内容整合、数据库共建、学科转型咨询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本体研究
以区域国别研究与人才培养AI平台为核心,提供研究素材实时更新、16类语种翻译、AI要点提炼、人智共生研究报告等功能,突破解决区域国别学研究信息量大、时效性弱的痛点。
教学内容
建设通识教材和校本特色数字教材、开发区域国别微专业、引入三维地图工具赋能田野调查、开设区域国别学“百家讲坛”系列课程,为学科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充足弹药。
数据库建设
引进国际权威德古意特博睿情报类数据库、提供校本特色数据库定制服务,构建开放共享学术新生态。
学科转型咨询
规划与高盟成立“院系转型(区域国别学)指导与实践委员会”,为院校提供学科建设、渠道平台、学术产出、师生跨学科素养提升全方位支持。
韦亚菲期待与更多院校协同探索、共建共享,合力为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持续注入智慧动能。
四、灵感碰撞,启迪新思路
会议交流环节,现场参会教师与专家们针对区域国别学校本特色化实践、人才培养路径及就业导向、学科申报与评估实践经验、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举措及区域国别学科范畴与内涵等问题展开热烈交流和深入探讨,思想碰撞不仅产生了诸多创新观点,更为区域国别学未来发展与外语学科转型提供了实践指引。
外研社高等营销中心总监赵颖、副总监王悦、总监助理翟嘉琪出席会议,会议由外研在线高等教育事业部教师发展部总监陈静主持。
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本次座谈会通过趋势解读、学术前瞻、方案共享与智慧碰撞,为区域国别学引领外语学科转型绘制了清晰蓝图。未来,外研社、外研在线将在高盟指导下,持续以数智技术为引擎,以优质内容为基石,构建更加开放、协同、创新的区域国别研究数字生态,期待与更多院校携手共育“国别通、区域通、领域通”的拔尖人才,共同为服务国家战略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新篇章。
(图片由北京外研在线提供)
来源:中国日报网
发布于:北京市黑马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