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在西班牙的会晤引发市场广泛讨论,不少声音带着悲观情绪,但从实际谈判逻辑和双方需求来看,这次对话的底层逻辑其实是清晰的 “利益交换”,而非单纯的博弈升级,完全不必过度担忧。
表面上,谈判围绕 “芬太尼” 和 “TikTok” 两大议题展开,这更像是双方摆上台面的 “明牌”。深入看,美国的核心诉求其实很明确 —— 解决国内农产品的销售难题,尤其是大豆。相信大家在社交平台上常会刷到美国农户的吐槽:自家种植的大豆、小麦等农产品积压严重,找不到销路。这并非个例,当前美国大豆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已到了 “强劲且迫切” 的阶段,毕竟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大豆进口国,采购量直接影响美国农户的收益和农业产业链稳定。
而美国选择的谈判筹码,正是 “芬太尼关税”。它试图通过调整芬太尼相关关税,换取中国在两方面的回应:一是 TikTok 的运营环境确定性,二是扩大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采购规模。这本质上是典型的 “以议题换利益”,而非此前市场担忧的 “全面施压”。
再看中国的应对,也延续了 “灵活反制、掌握主动” 的思路。面对美国的诉求,我们并非被动回应,而是通过 “反倾销调查” 等手段施加合理压力,尤其是在 “模拟芯片” 领域 —— 如今中国在模拟芯片的国产替代进程已取得显著突破,基本能实现自主供应。这意味着,若美国在芯片领域持续设限,我们完全有能力用 “国产替代” 对冲,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受制于外部供应。
更关键的是,从长期格局看,中美 “G2” 的博弈框架已逐渐清晰:双方虽有竞争,但更倾向于在 “可控范围” 内寻求利益平衡点。这次会晤更像是为后续两国元首会晤做铺垫,“能谈、愿谈” 本身就是积极信号,而非冲突升级的前兆。
市场往往容易对短期消息过度解读,但若跳出 “单次谈判结果” 的局限,会发现中国的产业底气已今非昔比 —— 上半年中国出口增速仍保持 7%,即便面对美国关税,出口韧性依旧强劲。核心原因就是 “产业升级”:20 年前我们靠出口鞋子、衣服等低附加值产品,如今已转向中高端制造和上游资源品,东盟等地区承接了部分低端加工环节,我们则通过出口设备(如三一重工的工程机械、杰克股份的缝纫机)把控产业链高价值端。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让我们在中美博弈中拥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
所以,对于这次中美会晤,与其纠结短期细节,不如更关注 “利益交换背后的双方需求”—— 美国需要中国的农产品采购缓解国内压力,中国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推进产业升级,这种 “需求互补” 决定了谈判的大方向是 “务实共赢”,而非对抗。
黑马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