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产业经济学时,那些关于市场结构、产业组织的理论总显得冰冷抽象。直到在南京财经大学的课堂上,老师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解析“双积分政策”如何撬动研发投入,我才恍然:产业经济学流淌在现实经济肌理中的活逻辑——正如校园里《产业经济研究》期刊的油墨香,早已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
课堂上对“马歇尔冲突”的辩论让我难忘。围绕平台经济“二选一”现象展开讨论时,那些关于规模经济与垄断弊端的理论忽然有了温度。老师结合江苏粮食集团案例分析粮食产业,既讲龙头企业全产业链整合的效率,也谈小农户在价值链中的空间;引用南京本地电商实践解读数字经济,既赞扬创新活力,也思考数据垄断风险。这种多维视角,正是学校依托长三角腹地的学科优势赋予的独特视野。学校大量本土案例教学让理论落地:从苏南制造业集群转型到苏中现代农业产业链,每扇案例之窗都让我们看见理论与江苏产业实践的紧密联结。
去年,在老师带领下我参与了苏州工业园区调研,龙头企业链主效应与中小企业分工,完美诠释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协同共生。此刻再看课本“产业集群”“范围经济”等概念早已鲜活,深耕“粮食安全”的南财早已将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融入学科肌理。
产业经济学这门学科,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观察世界的方法。它让我在产业变迁中把握逻辑,在理论与实践交织中,找到带着母校“财经底色”的观察坐标。
(沈君豪)
黑马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