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根据官方数据,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已高达474万人,比不少中型城市的总人口还要多!可令人咋舌的是,研究生毕业后,这么多人却挤在同一张就业“独木桥”上,一部分人甚至只能靠外卖、临时工来糊口。把视线拉回六百多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文化水平也不算高,甚至被称为“乞丐皇帝”,却能挑选出一大批治国安民的能人。到底是时代变了,还是“人才标准”变了?明朝那套土里土气的考官制度,真的比咱现代社会的高学历精英更靠谱?想知道答案,别眨眼,后面还有更劲爆的细节。
一边是书房里的尖子生,拼命刷题,就为多拿个博士帽;另一边是田埂上的泥腿子,被朱元璋钦点为治国能手。有人较真学历,有人看重实干。说起来像是东西方赛马,今天的中国年轻人房租贵、学历高,却工作难找;而明朝的官员选拔不看文凭,讲究“种地能手”“民生专家”。这么一对比,谁更适合管国家?设想一下,如果让现在的研究生去回答朱元璋出的“稻谷三筐”问题,他们能过关吗?到底是什么让一群饱读诗书的人,面对一筐筐稻谷时犯了难?这事远比看起来复杂。
仔细刨开这段历史,其实朱元璋的官场“招聘面试”就是一场大型社会实验。他刚起家那会儿,国家穷得连饭都快吃不上,还要防着官员贪污。他洪武三年恢复科举,还特设殿试,亲自出题。跟现在企业“CEO面试”差不多,不问你有多少证书,问你怎么把三筐稻谷分好。这道题,不带任何文学色彩,就是让考生正儿八经谈农事。可你猜怎么着?考生们一个个不是聊粮食问题,而是跑偏到“稻谷出生论”——把稻谷和自己的仕途命运套在一起,甚至引用诗经、论语,把现场搞成了文学讲堂。朱元璋听得直摇头,觉得他们就是一群“不会干活只会吹牛”的人。放在现代,大概就等于面试时玩“包装”,不聊企业实际需求,光讲自己的理想和理念。你说,这工作能找着吗?难怪那时候不少农民看热闹:官场选人,说白了还是得看能不能帮大家吃饱饭,不是让天花乱坠吹牛。
眼看朱元璋希望通过科举选出能守住粮仓的实干家,可整个考场变成了“诗书游戏”。考官们表面上对这种“高谈阔论”还挺欣赏,毕竟考生有文化,表现得有涵养、有情怀。社会上也开始传,做官要有学问,不讲究实际没事。但这场假性平静背后,国家的粮食安全依然是个大漏洞。没几天,老百姓发现粮仓还是吃紧,贪官依旧如雨后春笋。有人反驳朱元璋的做法,说“读书人懂治国,有理念才能现代化”。但现实是,大量文人“流程过关”,实际工作乏善可陈。考试过了,可老百姓的肚子却还饿着。就好像现在职场里,有人包了一张漂亮简历,可一进公司连打印机都不会用。纸上谈兵和具体实践,难道真是两回事吗?
正当众人以为科举不过就是门学问,朱元璋突然来了个大反转。他直接在殿试公布:稻谷问题不是聊文学,不是谈道德,就是要懂得怎么分粮食!如果你连稻谷都不懂,怎么能保证百姓吃得上饭?这让在场所有人愣住了。原来皇帝真正在乎的,是你会不会干实事,而不是满口风雅。考场上的风向,一夜之间急剧变化。官员们开始慌了,要赶快补习农事知识。这个转折,不仅颠覆了当时的考场规则,也让大家认识到:真正能干的,不一定就在“高学历”队伍里,而可能是那些拼实干、懂基层的“草根”。就像有企业今天招聘,不再追求光鲜证书,而是要能解决问题的人。朱元璋的做法,也成了后来“实干兴国”的重要伏笔,让官场人才标准彻底改头换面。
事情看起来解决了,大家开始学农事、谈实际。可新问题又冒出来。懂农事的人会治国吗?光知道分粮食,是不是能管好一个国家?有考生抗议,说朱元璋过于注重实干,轻视了文化素养,导致官场变成了“农村合作社”。另一边,民间议论也多了起来,有人觉得国家不能只靠种地,要有人才会治国安邦。人才标准再次分裂,一面要求实干,一面要求高学历。二者越争越烈,导致官员任用越来越难统一。就像现在企业挑人,到底是只要能干的还是有学历的?多方意见让朱元璋也头疼起来。更要命的是,在农事与学识之外,还有官员的廉洁问题,一旦贪腐爆发,整个选官体系都会受到挑战。朱元璋不得不在后期搞“杀鸡儆猴”,连坐清查,打击贪官污吏。表面看风波平息,实则国家内部始终有暗流涌动,各方分歧也越来越深。
朱元璋的实干标准也不过是另一种“一刀切”。正方觉得只干不学就能治国,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光靠拍脑袋是不成的。不信你看后面明朝的官场闹贪腐,选出来的“泥腿子官员”也未必就能保天下太平。难怪有人批评朱元璋,说他是“不懂文化的皇帝”,把国家管成了大农村。但你要真说文化水平高就能治好国家,后来的明末文官队伍照样烂得一塌糊涂。这么“双保险”,究竟是高学历靠谱,还是实干重要?讽刺的是,现代招聘也总是号称“实干为王”,但一到关键时刻,大家还是看文凭。企业HR嘴上说“不唯学历”,一到简历筛选环节,还是硕博优先。朱元璋和现代社会的招聘逻辑,看着不同,其实骨子里都甩不掉“身份标签”和“学历光环”,只不过换了个包装而已。历史的智慧,是不是都被用错了地方?大家夸朱元璋务实,但别忘了后面那些大臣,也成群结队地吃饱了饭照样乱搞。
今天我们国家拼命培养高学历人才,到底是为了让大家能干活,还是更希望大家“体面”?朱元璋选官重实干,现代社会却用文凭筛人。这种“高学历+高失业率”的怪圈,难道是双方都在自欺欺人?有观点认为,高学历是国家进步的标志,不能只看有没有“干货”;也有人主张,实干才是硬道理,学历只是锦上添花。你站哪一边?你觉得,是不是该彻底抛弃靠文凭挑人这套老土办法,还是坚持学历优先?或者两者之间能不能找到新平衡?“实干派”VS“学历派”,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告诉我们,你认为中国未来的人才标准,究竟该怎么定?
黑马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